野苇 纸本水墨(85cm*120cm)2025
本质而言,艺术是人的生命体验。优秀的艺术作品,当如法国诗人弗朗西斯·蓬热笔下的蜗牛甲壳:“既是生命的一部分,又是艺术品、纪念碑。”不由想到刘进安之于他的水墨,某种程度上倾向于蜗牛之于甲壳,那种纪念碑式的进阶逻辑,具有生命意义与艺术价值的双重性。回观他近四十年的创作历程,践行的乃是一条遗世独立、艰难曲折、自成一体的探索之路:依托于孤绝的精神品质,以悲悯意识和人文情怀观照人性深处以及全人类的整体命运;形式极具先锋性,充分拓展水、墨、水粉、丙烯等多种媒介材料以营造隐中求显、暗中求明的美学特征;笔墨雄劲沉厚,又不乏精微、耐读的细节,实属难得。
清暮 纸本水墨(85cm*120cm)2025
刘进安的绘画像一块巨大的吸铁石,将一切繁复而庞杂的体验都纳入其中,这是怎样一种生成之力,它如何产生和运行的?细究下来,我们发现了些端倪,比如“黑暗”,在日本美术史家宫下规久朗看来具有非凡的意义,被认为是“孕育西方艺术之母”。而更早阐释暗中求美的情趣,当属日本文学家谷崎润一郎。他在随笔《阴翳礼赞》中聚焦这一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的神秘”,以丰沛的审美情感赞颂“阴翳”的风味,并探究其内在生成机制:“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同样是在明与暗、光与影中做文章,显然东西方存在显著的美学差异,西方倾向于静穆、神圣与庄严的气息,而日本则倾向于沉静、神秘与幽玄之味。在古代中国,构建黑暗意境的诗篇并不鲜见,如诗人屈原、李贺等,多有诗句表现亘古玄秘的暗夜奇景以及超自然的虚幻壮景。明代文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有对月下异境的记述:“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龚贤之后,尤以水墨彰显黑密厚重、黑里透亮特色的黄宾虹最具代表性。
响午 纸本水墨(85cm*120cm)2025
而眼前,是一个“人化”的世界。大范围的墨色渲染出强烈的静默、空间的纵深,非具象的形式、表现性语言将克制的黑色分解出不同层次,精微之中发散出神秘的气息。这既是刘进安新近力作的意象景观,也是其思想观念、生命情感、创作经验浑融之后的高度浓缩。他凭借知识分子式的敏锐洞察与内省意识,以强烈的主体意识立于人类立场,进一步激发传统中国画笔墨语言的墨法实践,借助积墨、破墨等语言生发出一个富于精神深度的墨韵世界。在以“他者”的目光理性观察、研究人性深处的隐秘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性问题时,重返自身感性体验展开实验,反复尝试如何以新的语言形态回应新语境、提出新问题、传达新感悟。而这,或许就是他的作品给人带来文化深度与感性智慧的原因。
刘进安的水墨世界,是“一”,也是“多”。一直以来,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之外,他同时开启了山水、静物等多种题材类型的创作:并不认为固守和深耕某一题材类型是作品升华的必然之路,相反,他认为不同题材类型足可相互启迪、创发新境,倾向于相对陌生化的内容展开叙述。
笔墨之于刘进安水墨艺术的价值不言而喻,在很多采访中他都申明了笔墨的立场与态度,这也表明了他对于笔墨理解的深刻性:“如果‘水墨’能够成为今天中国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我更希望去除附加于所谓‘笔墨内涵’那样的干扰,去笔墨的文化化,强水墨的语言化,让‘水墨’单纯起来,‘内容’丰满起来,‘艺术’直接起来。”的确如其所言,笔墨的过度文化化容易压翻语言的价值天平,有遮蔽其自身审美价值的风险,若将外在干扰一并清除以强化笔墨语言的独立性价值,自然也就呈现出文脉和精神的独特性。
刘进安水墨的精神深度,还表现在材料与语言的含混统一之中。于他而言,笔、墨、水、色、纸是本体语言元素,但他也并不局限于此。
如果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按兴趣自己去学习、增加修养是没问题的,但这不是必须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要有当下的处理方式。即便那样要求了,我们也做不好。真正的回到传统并不是在弘扬传统而是在萎缩传统。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不是一个简单的基础,而是认识社会和事物的一种自然观,古人从小便拿毛笔进行表达,包括写信作诗画画等,这是他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方式,慢慢就变成了与自身生命结合紧密的一种方式,而我们今人不可能复原当时的那种情境,最基本的,现在连书信都很少见了。所以我们要从自己生活的时代出发做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
(文/刘进安;来源:阿敏谈艺工作室)
艺术家简介
刘进安,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第五届、第六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