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
2025.3.15——2025.4.15
展览地点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d栋621
水彩画系1981space展厅
主办单位
绘画艺术学院水彩画系
展览策划
陈朝生
裂变——张振江实验绘画札记
对艺术语言的探索始于对生命本真的深度叩问,这一过程伴随着思想观念的嬗变与生活现实的变迁。艺术探索的历程恰如物理世界中的原子裂变,在剧烈的碰撞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在最基本的层面实现物质形态的解构与重组。这种艺术语言的蜕变过程,既是一种物理性的嬗变,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升华。
近二十年的实验绘画实践中,笔者始终致力于将材料媒介、语言本体、物质呈现与精神传达等艺术要素与本我达到高度统一。通过在画布上自由而激情的创作,留下了或必然或偶然的艺术痕迹。这些点、线、面、黑、白、灰的构成,以及笔触与肌理的呈现,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视觉表达,是内心体悟与格物致知的艺术结晶。材料的选择与组合不仅是精神物化的过程,更是本我人格的艺术化载体。自2005年起,笔者有意识地对本我存在的空域进行审美解读,通过实验性艺术表现,深入探索现实与浪漫、抽象与具象、物质与精神之间既矛盾又依存的关系。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笔者的艺术探索涵盖了抽象尝试、具象实践以及综合材料的运用,作品难以用单一画种或形式来界定。这种融合了当代油画语言、水性材料语言中国化表现实验的创作方式,体现了笔者在艺术道路上自然形成的独特品相。作品中的气韵把握,包括画面气氛的营造、笔触的灵动、肌理的对比、构图的疏密以及色彩的雅致,都源于对东西方艺术精神的深入研习与深切向往。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从心有成画到草图呈现,从材料准备到物质呈现,从思绪颤动到图像生成的内省式自我追问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始终秉持《文心雕龙》中"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的创作理念,让画面语言自然生成,不刻意追求抽象、意象或具象的固定模式。作品的形成源自对客观图像的内心感悟,是心像的外化,是自然客体人格化的结果,更是材料媒介艺术化的过程。
材料媒介的选择基于生活体验与文化视野,遵循内心喜好与对对象的感悟,强调材料与对象的契合度。在当下视觉艺术跨学科、跨领域、跨门类融合发展的多元时代,笔者既不一味固守某种媒介领域,也不盲目追求材料的综合运用,而是根据创作需要,从心而择,信手拈来。
面对"我"的艺术定位,笔者始终保持着深切的自我追问:如何为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地位贡献一己之力?以何种身份与其他艺术家进行对话?对传统文化与精神的研习是笔者艺术创作的重要课题,继承与发展传统艺术是笔者的责任担当。在"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指引下,笔者致力于通过创新把握时代脉搏,使艺术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与深刻的洞察力。这种艺术表现语言体系的建立,既根植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又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以此追寻精神空域与灵魂落点,实现艺术语言的突破与重构。
(文/张振江,2025年3月3日于广州美术学院)
部分展览作品欣赏
《物语之七 》 布面综合材料 60x80cm 2016
《物语之八》 布面综合材料 60x80cm 2016
《物语之九 》 布面综合材料 60x80cm 2016
《众生相no.9》 布面综合材料 63x93cm 2025
《众生相no.8》 布面综合材料 63x93cm 2025
《史记之一》 纸本综合材料 90x110cm 2024
《史记之四》 纸本综合材料 110x80cm 2024
《史记之五》 纸本综合材料 110x88cm 2024
《史记之三》 纸本综合材料 90x110cm 2024
《江山如此多娇之六》 木板综合材料 45x100cm 2024
《江山如此多娇之八》 木板综合材料 45x100cm 2024
《江山如此多娇之一》 木板综合材料 45x100cm 2024
《史记·孙中山》 木板综合材料 110x80cm 2022
《史记·左权》 木板综合材料 110x80cm 2023
(来源:70油画公社)
画家简介
张振江,中央美术学院当代油画博士,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水彩画系第四工作室(综合材料与实验绘画)主任,喀什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研究员,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70油画公社成员。
油画《重器·海洋石油981》入选文化与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作项目,“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美在科技——中国美术馆藏科技题材美术作品展,“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政协美术馆、内蒙古美术馆、吴冠中美术馆、诚丰美术馆、莞城美术馆收藏。
在《美术研究》、《美术》、《美术观察》、《美术学报》、《世界美术》等学术期刊发表十多篇学术论文。